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紫微斗數的起源

有很有人都覺得,相學,術數隻不過是一種迷信,不真實的東西,而我就覺得其實隻是你預見到一些學藝不精的江湖術士而已,而我想為大家分享一下的紫微鬥數,其實是一種星學及統計學,在此想教導大家由紫微鬥數去重新認識自己,將自己的優點無限量發揮,亦將自己的缺點好好改善!

五術之一術數:紫微鬥數之名首見於明神宗萬曆西元由第五十代正一天師張國祥輯成的《續道藏》,其中收有紫微鬥數三卷,作者佚其名,根據其內容來看這三卷紫微鬥數其實是「十八飛星」之術;清初編《四庫全書》於子部術數累收有術數五十種,不論是「十八飛星」或「紫微鬥數」均為在內。
與子平八字、風水不同,鬥數所擁有的的資料非常少,在清代以前,隻有全書、全集、續道藏提及,而續道藏與全書和全集的內容差異性大,無論安星訣、星曜名稱等皆不同,但卻共用一個名稱「紫微鬥數」。
從一些蛛絲馬跡可以觀察出,能編入續道藏便可能是當時代的主流,那以十八飛星為鬥數正宗,但從全書、全集著者以及序文中又表示比續道藏更早,至於續道藏本身較具可信度,因此以此年份為紫微鬥數之名最早之官方記載。 
在內容的部分,續道藏紫微鬥數是比全書和全集所提之紫微鬥數要粗糙,就以安星法來看,就有明顯差異,續道藏紫微鬥數(十八飛星)所用的安星訣是單一系統的,以紫微星起法為例,用出生年之地支排定,而另一紫微鬥數則須以生月與生時推出命宮,再以生年幹五虎遁月推命宮幹,再以命宮幹支推五行納音,以納音除生日數等求得紫微星落宮,出生之年、月、日、時皆派上用場,其細密度令人難以想像當時如何被創立,這也成為後來紫微鬥數大行其道後,諸多人研究探討的主題,用現在的數理、天文觀點來分析紫微鬥數的起例。
十八飛星紫微鬥數之質若真如此粗糙,為何在續道藏之中要記下這一筆,關於續道藏紫微鬥數,仿間研究術數者也斥之以鼻,但梁湘潤則認為;紫微鬥數之興起時代,大約是在明代初葉。以果老星宗自元代耶律楚材以後,就日漸式微。初期之紫微鬥數是深受子平法之影響,對果老星宗是帶些鄙視性的。譬如:今日尚可以在紫微鬥數總訣之中看得到的何用琴堂講五星。琴堂五星是一部果老星宗的經典,原文刊於古今圖書集成之中。
梁湘潤對於紫微鬥數之源流認為是由果老星宗演變而來繼而風行,並說明續道藏紫微鬥數分為兩大範圍,一是術天機、一是太乙金井,更認為十八飛星出自於照膽經。
至於全書全集與續道藏之關聯,有認為全書與全集中之紫微鬥數為自道藏裏收錄的「十八飛星」所改良,此見解以香港著名鬥數名家王亭之為首,認為十八飛星脫胎於琴堂五星,再發展成後來的紫微鬥數。
從字面觀察不難發現,十八飛星所用之星曜皆以天開頭,是為道家語法星名,而後來至現今之紫微鬥數所用之星曜名稱,卻是佛、道參雜,後列佛、道對北鬥七星之命名,是為明顯差異。

在漢唐之間的道經「北鬥經」「南鬥經」,與大藏經中漢唐時期傳來的「佛說北鬥七星延命經」,有詳盡記載紫微鬥數命主星與身主星的排列方法,且紫微鬥數中大膽採用北鬥七星與南鬥六星之星名,與前十八飛星不同,至於十八飛星之星名則與北鬥七星毫無關聯,但對於星曜之解讀卻雷同相似,在看紫微鬥數中星曜排列方法,分及兩大星系,而北鬥七星被分裂開來,貪狼、巨門、破軍為天府星系,廉貞、武曲為紫微星系,文曲與祿存則又不同。 
這個現象,令後來試圖解讀紫微中星曜之來由的數術家,開始朝河圖、洛書、易理的面向找關聯性,便令紫微鬥數脫離為星相之範疇,也顯現與果老星宗差異之處,這樣的解釋方式最先以破空所著紫微鬥數之易理根源(1986),以星卦來做為虛星論之明證,後來謝繁治所著周易與紫微鬥數(1995)更以天體概念將星卦理論發揮到極致。
又有認為紫微鬥數在流傳過程中被分為南北兩派。自陳摶之後數百年間,一直以孤本在其弟子和後代中秘傳。北派三卷本《紫微鬥數》後被道教典籍《續道藏》所收錄。南派四卷本《紫微鬥數》,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由江西吉水地理學家羅洪先刊刻流傳,即後來的《紫微鬥數全集》和《紫微鬥數全書》,此一為在80年代時最先說法。
羅洪先為全書與全集所做之序,彭慕白以此為時代背景,考證全書與全集比續道藏為早,但是羅洪先之序是否為真,但不失為紫微鬥數可研究的史料之一,且全書與全集版本之差異與源流則再須考證。
紫微鬥數經過白玉蟾、陳道、潘希尹、楊一宇等人的增減,內容多番修編,現今紫微鬥數之用法則更與全書、全集不同,以四化為例,《全書》與《全集》中對於鬥數四化之著墨不多,而現今紫微鬥數研究者則在鬥數四化方面研究出新的技法,明顯讓紫微鬥數更具徵驗性,也讓紫微鬥數在台灣以此風行,在香港以王亭之為代表的鬥數家,則較偏星曜解釋,不脫全書與全集所擁有的基本架構,但對解釋的現代化有很大的貢獻。
在清代尚有紫微鬥數相關著作,如俞樾所著《春在堂隨筆》中的〈游藝錄〉和深谷道人的《星訣》,其中〈游藝錄〉的鬥數四化版本於先前有差異,剖具爭議,而《星訣》則也掀起一番論戰。

彭慕白,〈紫微鬥數探源〉《數術文化與宗教》
鬥數古籍流傳於世的甚少,主要的有清同治九年(西元1870)「羊城青雲樓梓行」依明木刻板新刻的《新刊合併十八飛星紫微鬥數全集》,此書由台北集文書局於19823月影印出版以及台灣竹林書局刊行的《紫微鬥數全書》。

道藏是一部彙集收藏所有道教經典及相關書籍的大叢書。有認為它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經而創製的。事實上,南北朝時陸修靜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早於最早的佛教《大藏經》的編輯。在當代,習慣上,《道藏》是明朝明英宗正統十年出版的《正統道藏》和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出版的《萬曆續道藏》合印的簡稱。
梁湘潤,《術天機太乙金井紫微鬥數》
王亭之,《鬥數零談》,頁15~34中認為:天印發展成天相,天壽發展成天梁,天庫發展成天府,天貫發展成武曲,天祿發展成祿存,天異發展成火星、鈴星,天刃發展成七殺,旄頭髮展成破軍,天杖發展成廉貞。從十八飛星發展到紫微鬥數的過程中,鬥數其實還受了叢辰家以及堪輿風水九星等其他術數的影響。
陳摶(872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希夷先生」(希指視而不見,夷指聽而不聞),常被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等。五代末,宋朝初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說普州崇龕人四川資陽市安岳、樂至一帶,一說重慶市潼南縣),著名道士。生平事跡和出生時地眾說紛紜,難辨真偽。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授翰林修撰。

《全集》與《全書》均有一篇明朝進士羅洪先寫的序,落款的時間為嘉靖庚戌春三月。嘉靖庚戌為明世宗嘉靖29(1550),而《續道藏》於明神宗萬曆35(1607),由第五十代正一天師張國祥輯成。

《全集》有關於著者和刊行的背景資料有如此的說明:大宋華山希夷陳圖南著,隱逸玉蟾白先生增,十八代孫了然陳道校,金陵益軒唐謙梓。全書的背景資料則為:新鑴希夷陳先生紫微鬥數全書,江西負子子潘希尹補輯,閩關西後裔楊一宇忝閱。
俞樾(1821- 1907年)清末樸學大師。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
此部分雖有此書,出版社為香港八卦齋,雖為手抄本,但因作者無可考,故仍有爭議。

下篇我會說說何謂五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